穩定性肥料以其成本低效果好的優勢,已經成為國內最受歡迎的一類新型肥料,尤其是在玉米種植區域。但近來經常有基層經銷商跟我討論,為什么都是穩定性肥料,田間表現卻不一樣呢?我想時至今日這個問題真的有必要與大家討論一下了。
要弄清這個問題就要先搞清楚這樣幾個問題:1.什么是穩定性肥料,穩定性肥料的核心技術是什么?2.穩定性肥料的分類及其特點?決定穩定性肥料效果的影響因素是什么?
穩定性肥料是在肥料的生產過程中,向肥料中添加脲酶抑制劑或硝化抑制劑,或者同時添加兩種抑制劑而形成的肥料叫做穩定性肥料(過去叫長效緩釋肥)。也就是說,抑制劑是這種肥料的技術核心。所謂“抑制劑”就是對土壤中脲酶和硝化細菌等起到抑制其活性和生長的物質,通過抑制脲酶和硝化細菌活性,人為的延遲氮肥的養分釋放高峰期,以使其與作物的營養吸收期相靠近和吻合,進而延長氮肥的有效期和提高利用率。脲酶抑制劑只對有尿素成分的氮肥起作用,而硝化抑制劑只對有銨態氮素的肥料起作用。
2013年國家在將穩定性肥料納入生產許可證管理時,將穩定性肥料做出了分類。即是:只在肥料中添加脲酶抑制劑的肥料叫做穩定性肥料1型;只在肥料中添加硝化抑制劑的肥料叫做穩定性肥料2型;同時添加兩種抑制劑的肥料叫做穩定性肥料3型。那么三種型號的穩定性肥料是不是在田間表現的效果是一樣的呢?顯然從肥料的氮素原料選擇不同,以及所用抑制劑的不同,效果就會大不同。尿素氮肥(酰胺態氮)在土壤中的有效期長達五十天左右,而銨態氮肥的有效期也只有三十天左右,顯然含尿素的肥料有效期要大于銨態氮肥的有效期。其次,單一的抑制劑其作用時間也就是二十天左右,而通過科學的方法將脲酶抑制劑和硝化抑制劑配合在一起,則起到協同增效作用,其延長氮肥有效期的時間能達四十天以上。所以,采用不同的抑制劑不僅增加成本不用(單一抑制劑要比復合抑制劑便宜),田間的表現效果也大不一樣。
此外,決定穩定性肥料田間效果的首要因素不是抑制劑而是肥料本身和合理的用量、正確的使用方法。所謂新型肥料無非就是在普通肥料的基礎上添加一定的增效技術而已。新型肥料就是錦上添花,“錦”是普通肥料,“花”是增效技術。所以,做好新型肥料就要織“錦”在先,添“花”在后,只有你的基礎肥料做好了(配方科學、質量可靠),再添上美麗的花(選擇正確的抑制劑)才可能能有明顯的田間效果。為什么說可能呢?因為肥料的效果是肥料本身和使用方法共同作用的結果,再好的肥料其作用效果也不會超過50%,剩下50%就是方法了。大家都知道“好馬配好鞍”的道理吧。說到這里,我想大家就知道同樣是穩定性肥料為什么田間效果不一樣是為什么了吧?